close

獎勵小孩的禮物 不朽的鑽石:假我和真我、復活和轉化的探索之旅



獎勵小朋友的獎品

不朽的鑽石:假我和真我、復活和轉化的探索之旅





不朽的鑽石:假我和真我、復活和轉化的探索之旅 評價



網友滿意度:



常常會看到父母在討論究竟該不該獎勵?

我自己覺得獎勵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驅使他們前進甚至超越自己

但我覺得父母一定不能忽略鼓勵,沒有鼓勵只有獎勵會讓孩子只朝著物慾邁進

而忘了真正的努力的目的!

我是這麼想的但也不一定是對的!

我還是會常常爬文看看別人的看法,父母有一輩子做不完的功課

分享一篇我覺得分析不錯的觀點

以下文章擷取自媽媽育兒百科

1.獎勵的目的要明確

事先對孩子講明應該做到哪些條件才可以得到獎勵,使孩子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當然,目標不能定得太高,否則孩子會因難以實現而放棄爭取。

2.不用金錢獎勵孩子

父母不要用金錢來獎勵孩子。因為父母用錢來獎勵孩子,可能會使孩子產生金錢萬能的思想,

而且會產生對金錢的盲目崇拜,是弊大於利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鼓勵和認同是不可或缺的。

但要注意的是,這種獎勵必須是純潔的,著力於精神的,有益於心靈的,而不是沾滿銅臭味的。

3.犯錯就要處罰

如果孩子生氣時把一片玻璃打碎,雖然他可能不是故意的,但是父母也要教育他這是他的過錯。

他雖然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但他仍要負賠償之責。

父母對孩子懲罰時要實事求是,偏離事實的指責,孩子是不會服氣的,也達不到懲罰的效果。

同時,懲罰要注意場合,當眾指責孩子,會極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4.懲罰要及時

當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時,父母應立即進行懲罰,

使孩子建立不良行為與懲罰之間的條件聯繫,否則懲罰的作用會減弱,而失去了效果。

懲罰前,一定要向孩子解釋一遍懲罰的原因,否則孩子不懂他們為什麼受罰。

5.要教而罰

父母要把要求對孩子講清楚。假如你要求孩子做完家庭作業才准看電視

你就要對他講得清清楚楚,讓他記在心上。



如果你發現孩子不做功課而先看電視,你就罰他幾天之內不准看電視。

你先要定下你的要求,他犯了再懲罰,不可不教而罰。

6.懲罰要言出必行

當孩子犯某一種過錯時要懲罰他,如果父母警告過他,那麼在他犯錯後,就一定要實行懲罰的諾言。

假如不處罰,你以後便難以下達命令,你的懲罰也就失去了作用。

獎勵的策略和原則:

7.少獎為佳

適當時候、適當次數的獎勵,就相當於給發動機加油,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切不可太濫。

8.獎態度不獎分數

大多數家長是以分數或者名次來設定獎項和決定是否獎勵,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孩子的學習態度進行獎勵。

因為從長遠看,態度和努力的程度比一兩次的分數更重要。

9.一諾千金

如果和孩子有了約定,比如有的家長是定考多少分,有的家長是定考到第幾名,就一定要兌現。

如果孩子達到了約定的要求,就要堅決獎勵,做父母的不兌現自己的承諾,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學習熱情。

10.獎品適當,價值適中10.獎品適當,價值適中

獎勵的價值不要太高,其價值和獎品要與孩子的年齡、取得的成績等等相適應。

有些家庭由於形成了獎勵並不斷加碼的習慣,常常給孩子價值過高和不適當的獎勵,那樣反而會害了孩子。

比如有的家長因為孩子某次考試滿分,就給孩子買電腦買遊戲機,結果孩子玩物喪志。

看完真的又學了一課了!

因為最近暑假快結束了!孩子們都有順利完成功課,在阿公阿榪家也有乖乖聽話

所以我決定要買小禮物送給我家兩個寶貝

我們家兩個差蠻多的一個孩明年要讀幼稚園

另一個上了國小

每次要買玩具用品就要跑很多地方!

這次我決定在Yahoo購物中心買

其實是因為看到滿額折抵金送的蠻多的,所以很心動

分享一個我覺得CP質不錯的獎勵小孩的禮物 不朽的鑽石:假我和真我、復活和轉化的探索之旅

收到實品真的覺得質感不錯,而且我家寶貝都很喜歡

不朽的鑽石:假我和真我、復活和轉化的探索之旅 就推薦給大家囉~

送給孩子一個開學禮物讓他們更有動力完成學業~





小鴨 momo購物折價券傳送門

不朽的鑽石:假我和真我、復活和轉化的探索之旅



本週熱銷商品: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給愛的人沒煩惱 被愛的人沒痛苦







不只是天才:學習 成長 冒險與科技創業的故事







商品訊息功能:




  • 品號:3106102






商品訊息描述:

寫給曾經陷入生命低谷,或想要浴火重生的你。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兩個「我」,幫助我們走過生命的不同階段。

在人生的第一階段,我們追求現實的成就和個人的身分地位,這個由我們自己和周遭期待所創造出來的自我形象,就是「假我」。到了第二階段,我們開始探尋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想獲得永恆的平靜與自由,而達成這一切的靈性根基,就是「真我」。

在人生第一階段時,假我是必要的存在;但是到了第二階段,它卻會成為靈性成熟的障礙,使我們的生命無法再前進。那麼,與假我相對的真我又是什麼?它為何對我們很重要?我們要如何發現它?它在靈性的旅途中又扮演什麼角色?羅爾神父以他四十年來擔任靈修導師的經驗,帶領我們理解每個人都擁有的假我和真我,並領會兩者之間復活與轉化的奧秘。

本書將「真我」比喻成埋藏於內在深處的「不朽的鑽石」,它在生命的壓力下成型,值得我們去尋找,從一層層「自我」的偽裝下將它挖掘出來。你必須先經歷假我的死去,才能迎來真我的重生,這個靈魂最深處的轉化,就像耶穌的復活,這個過程所帶來的苦難,便是人生完整旅程的必要磨練。達到真我的路途絕非康莊大道,但更大的生命與愛的管道,卻隱藏在那過程中。

本書提供了清晰的洞見和實際的操練工具,引導我們檢視自己的真實身分與生命意義。羅爾神父以其獨特的風格點亮了恩典、死亡和復活的意涵,它將轉化所有的傷痛與裂痕,讓我們重歸喜樂、滿全的生命。

【內容特色】

◎極受好評的《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作者全新力作!

◎本書可獨自研讀,更適合讀書會討論,或作為生命教育的讀物

◎每個人都有假我和真我,也一定會經歷生命的陷落與轉化,本書是這段探索之旅的必備指南

【專家推薦】

◎吳伯仁(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李純娟(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林思伶(教育部政務次長)

◎孫效智(台大哲學系教授)

◎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醫師)

◎潘永達(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各方讚譽】

「本書的出版能夠幫助我們,跟隨著羅爾神父的腳步,一起踏上探尋真我的旅程。從人生的第一個階段走向第二個階段,從『非此即彼』二元化對立的世界走向『兩者皆是』全然包容的境地。」

--吳伯仁(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本書所觸碰的課題,是關於生命的起點和終點,即每一個人的『假我和真我』。書中也具體指出修得『真我』之境的方法與途徑,以及從『假我』變化升華到『真我』的你我,要如何造福他人、為眾生提供庇蔭。」

--李純娟(聖功修女會靈修輔導)

「假我痛苦地死去,讓真我喜樂地復活,並因此接上天主源源不絕愛的活泉,與萬有結合為一個整體,完全修補人神、人境、身心與理情之間的鴻溝,最終呈現出幸福與圓滿的真理。」

--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

「這是一本深刻、睿智、充滿智慧和熱情的偉大著作。在基督教會中,越來越多人覺得閱讀羅爾神父的書,就像是圍坐在篝火旁,聆聽村中長者述說我們一直都知道、卻不知怎麼說出來的真實道理。」

--貝羅伯(Rob Bell),美國巨型教會『火星山』(Mars Hill Church)主任牧師

「本書是關於一個真誠、勇敢地過活的人,所結成的成熟生命的果實。書中以如此簡樸的語言,表達了如此深邃的智慧。」

--辛西亞.柏吉特(Cynthia Bourgeault),靈修導師、靈性成長作家

「羅爾神父以外科醫生的精準切入點和方濟會的心靈,表述了塑造我們信仰的錯誤概念和虛假之處。本書的力量絕非誇大,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出自一位真正的長者和值得信賴的導師。」

--寶拉.達西(Paula D'Arcy),《曠野中的龍捲風:當我找到我》作者

目錄

開場白真我,永恆不朽的鑽石

前言追尋內在虔誠的低吟

第一章「真我」是什麼?

第二章「假我」是什麼?

第三章死去的是什麼,活著的是誰?

第四章生命的最終意義

第五章你就是你所尋覓的

第六章一旦是真實的,則處處皆真實

第七章槍口下的悟道

第八章與萬有親密相惜

第九章愛勝於死亡

收場白

附錄 復活的具體操練方法

名家推薦

專文推薦以愛推動生命長河◎文∕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想像一條原本滾滾浪濤的江河,順暢地蜿蜒流過大地,直奔大海而去,交織成一幅生生不息的美麗圖像。有一天,因嚴重旱象使得來自山上的源泉耗竭,乾涸的河床浮現一塊塊裂解的硬土,原本享受其中的生物奄奄一息。再經過一些時日,所有的土塊與生命變成了粉塵,隨著風而四處飛揚。許久之後,上主垂憐,普降甘霖,源泉(生命的源頭)再度豐沛,江河再度浪濤起,大地的生命也重新熱鬧非凡,這是大自然最典型的生、繁榮、死,接著復活的循環戲碼。

將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一生中的四階段,以縮時呈現,也觀察得到這樣依時序變化的景象:

.14歲之前:純真且充滿靈性與熱情。

.14?34歲:對傳統充滿懷疑與不確定性,一方面信仰自然主義與自我實現;另一方面卻縱慾敗德、放浪形骸。

.35?52歲:逐漸認同大自然情感的可貴,但還是難以擺脫對道德善惡與人生 意義的不確定感,甚至深陷虛無感與自殺的誘惑。

.52歲之後:從對大自然累積的信靠、目睹農奴的樸實信仰,並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重新建立屬於他所驗證過的宗教與人生的堅定信念,並且在安貧與守貞方面,力求有如聖徒般的潔淨。

經過生命歷程的磨練與轉化,托爾斯泰為世人留下《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跨時代的經典長篇小說,被認為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至於令人景仰的理查?羅爾神父這本書,則是用神的愛子耶穌基督出現在人世間的四大歷程,來清楚描繪類似上述大自然與大文豪的演進階段,成為現代人探索真我之旅的珍貴引導地圖。

從因聖神受孕、道成肉身開始,是最初始的真我,有如鑽石原礦的純樸模樣;經歷「神之愛子」的身分,有如假我(外在的認同)的建立過程,增加原礦的外在色彩與華麗裝飾,也掩飾了原礦的風采;被釘在十字架上,猶如假我的死去過程,風起雲湧,如浴火鳳凰、煉盡殘質;直到復活、經過轉化,永垂不朽的鑽石璀璨登場,成為世界的永恆之光。

羅爾神父重新提醒人類心中早被賦予的神性,也是真我的本質:「真我的純淨、原始之本質,可說是全部或局部地等同於神,甚至與神同等,這終極實相是一切現象的基礎和起源,也是你所渴望的。事實上,那是所有渴望的起源。」

這也是耶穌所稱只啟示給小孩子的奧秘:「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自以為)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瑪竇∕馬太福音11章25節)也就是,一位無限的神主動尋求與人的靈魂建立親密關係。小孩子因為純真且充滿靈性與熱情,很容易就接受耶穌所開示的真理、走上耶穌所引導的道路,並順利得到永恆的生命。

只是人類因自由選擇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獲得理性的能力,建立了許多外在世界的名利權勢,以作為堡壘;然而,因為眾多難以克服的理性盲點,加上放縱情慾,而逐步異化,最終集體走向個人主義及自我中心的道路。加上外在物質條件多變的本質,除了傲慢、貪婪、虛榮、爭奪成為顯學之外,也讓人時常深陷焦慮、不安、憤怒與憂鬱等負面情緒當中,造就一個表面繁榮富庶,實際上卻是貧富差距超大與精神疾病盛行率超高的矛盾年代。甚至逐漸形成一幅末世的圖像:「人與神分離、人與環境分離、人際分離、人自己的身心分離、理性與情緒分離,最終將完全解離。」

於是耶穌說;「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瑪竇∕馬太福音16章26節)

是的,假我的本質就是多變、易朽,終究是要毀壞的。毀壞過程帶來必要的苦難,那是人生完整旅程的必要磨練。達到真我的路途,絕非康莊大道,通常是墜入深淵,進入自己不再能掌控的飄忽之境,令人恐懼與綿延的痛苦,但更大的生命和愛的管道,卻隱藏在那過程中。

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若望∕約翰福音12章14節)

假我痛苦地死去,讓真我喜樂地復活,並因此接上天主源源不絕愛的活泉,與萬有結合為一個整體,完全修補人神、人境、身心與理情之間的鴻溝,最終呈現出幸福與圓滿的真理。我們因此成為江河永流的一份子,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共同以愛推動生命長河。

一首經典的詩,令人讚嘆與感動,但詩人簡潔有力的描述,常讓人覺得意猶未盡;一本好書,能讓人覺得作者飽讀詩書、引經據典,恨不得把一生的智慧與體驗全部傾洩給讀者,但有時卻會讓人迷失其中。我期待,一篇有質感的推薦文,能幫助讀者們快速領略全書的架構與節奏,進而願意探索與細細品味作者蘊含在其中的秘境及寓意。

能替這位世界級的現代神學名師,為文推薦這本經典著作,我個人感到非常榮幸。因為他一系列的著作,總是那麼貼近聖經中耶穌的教導,為讀者點出各式各樣的理性盲點,能讓人更深層地體會耶穌帶給世人的恩典與智慧。

專文推薦讓「假我」生命轉換成「真我」鑽石◎文∕潘永達(輔仁聖博敏神學院教授)

第一次讀羅爾神父的前作《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時,就感覺到他是一位相當具有靈修生命的人(spiritual person),如今再看《不朽的鑽石》,更讓我印象深刻。

傳統上重視「天主的肖像」,藉此凸顯出人是宇宙中最高級的存有。此肖像指的是人的「靈魂」(soul)或「精神」(spirit),而身體則不是,且對身體的評價比較消極,視之為阻礙靈性成長的絆腳石,這是受到希臘哲學人觀的影響。於是基督徒的靈修生活強調靈魂的重要性,卻忽略了身體也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按希伯來人(聖經)思想,人是靈、肉不可分的整體,說人具有精神或靈魂,指的是整個的人在靈性生命上的呈現;同樣地,說人有身體,是指整個的人在具體生活上的彰顯或活動。即使現世生命結束了,兩者還是不分,因此保祿稱人死後依然具有屬神的身體(格林多∕哥林多前書15章44節),這看法是對的。今日仍然有不少基督徒,甚至神學家,依然堅持人死後僅有靈魂的存在,必須等到末世圓滿時刻,天主重新再給人原來的身體(卻是一個完美的身體),才是一個完整而圓滿的生命。

但是,羅爾神父在詮釋人類生命發展的觀點時,沒有依循傳統的人觀,而是把人視為一個整體,同時也是一個在發展過程中逐漸邁向圓滿的整體。在此發展過程中,他提出「真我」與「假我」的觀念,但此分法不是說每個人生命中具有二個不同的我,還是只有一個我,只是境界與過程的不同階段之區分,此涉及到個人對生命追尋與認同之程度問題。事實上,我更願意用「過程中的真我」或「部分真我」來描述羅爾神父所說的「假我」。因為只有一個我,但它(部分真我∕假我)是一個發展過程中不同境界的彰顯,假我提升或轉化之後,成為未來真我鑽石的部分。

假我事實上也不是虛假,應該說它是生命過程中真我的部分彰顯,但它不是生命的終向,僅是為了幫助或引導我們建構或尋找真我的生命過程標記,轉換後終將成為真我原質。但它之所以會變成假我(或說不真實的部分真我),是因為我們把它當作圓滿的真我本身,於是迷失在其中,無法找到真我或建構一個完美的真我生命。對羅爾來說,真我的生命是與天主合一的生命,以天主為生命的中心;相反地,假我是以自我為中心。

但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生命的困境與難題:我們常把過程中的真我記號或標誌視為真我本身,於是生命就止步不動。一旦把真我的記號(假我)視為真我本身,如此真我的記號就變成了真正的假我(虛假的真我)。生命的發展過程一旦陷入此地步,是一個生命悲劇的開始,永遠都找不到真我。

沒有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會意識到或找到他的真我,連耶穌也不能。耶穌雖是天主子降生成人,但他同樣必須歷經生命成長的過程來尋找他的真我。新約〈希伯來書〉說的對,耶穌除了罪之外,完全跟我們一樣受過試探(4章15節)。耶穌從出生開始,就一直活在尋找真我(天主子)的過程中,且在尋找的過程中,他歷經了突破或越過假我的過程,如受洗後在曠野經歷三種誘惑--權勢、物質、名位或地位(瑪竇∕馬太福音4章1?11節)。

在公開宣講的過程中,門徒們及群眾也一直期待耶穌將來也能當王,尤其是在最後榮進耶路撒冷,一群人對他有很深的期待,這一切對耶穌都會是一種誘惑,足以讓他止步,不再前進探索他的完整真我。但耶穌越過了這一切,所有人對他的擁戴,是因為這群平民在耶穌身上找到安身立命之處。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從耶穌角度來看,他看到了當權者迷失在假我之中(權力與聲望),失去天主對他們的期待--為窮人服務。反過頭來說,若耶穌沒有全心投入關懷窮人,藉此越過他的假我,或使假我聖化,他便講不出天國的真諦--天主的愛藉由他生命的臨在。

羅爾神父說的好,每個人生命的深處,都隱藏著一顆閃亮不朽的鑽石,它不斷地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以不同的記號或標記(假我)呈現來召喚個人自己,吸引我們去挖掘。於是每個人生命的基本職責即是藉由真我的記號或標記(假我),找出或建構生命的鑽石--完整的真我。很少人會在現世過程中找到完整的真我,因為真我一直也在成長,真我的完全呈現是在死亡的那一刻,因為此時天主的生命完全地彰顯,而我們也整合了現世假我,找到了生命不朽的鑽石。

專文推薦回到生命的源頭◎文∕吳伯仁(靜山靈修中心主任)

欣喜羅爾神父的靈修著作《不朽的鑽石》即將與中文讀者見面。記得為羅爾神父的另一著作《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撰寫專文〈生命的智慧〉時,在文章的結束寫下「使假的自我死去,真實的自我呈現,直到回到生命的源頭」。本書的出版實是能夠幫助我們,跟隨著羅爾神父的腳步,一起踏上探尋真我的旅程。其實這真我不在我之外,而在我之內,只是「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沒有察覺到它的存在」,就如同珍貴的鑽石隱藏在「生活經驗和文化層層的堆疊的石塊下」,就看我們是否有渴望去追尋,正如耶穌所說:「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它。」

一直以來,不同的宗教、心理學家和靈修學家都有人提起「真我」和「假我」的主題,真是百花齊放、目不暇給,但有時也令人無所適從,到底「真我」和「假我」的定義為何?有些衛道人士甚至說這並非來自聖經,因為宗徒保祿(保羅)只提舊人和新人:「我們知道,我們的舊人已與他同釘在十字架上了,使那屬罪惡的自我消逝,好叫我們不再作罪惡的奴隸,因為已死的人,便脫離了罪惡。」;「誰若在基督內,他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

而真我和假我則來自東方宗教、泛神論和心理學家,例如約翰.布雷蕭的《家庭會傷人》書中提到,若孩子經常因著自己的行為受到父母親的羞辱或責罵,「由於這些內心掙扎和分裂的過程太痛苦,孩子便被迫發展出一個假我--一個按照文化或家庭需求而塑造成功的面具,或是一些僵硬的角色。認同假我久了以後,就會忘記自己真的感覺和需求,與真我逐漸分離」。因此衛道人士發出呼籲要摒棄這些用語,不要與舊人和新人的用詞混淆。

當然,這樣的振聾發聵是值得注意的,但也不能因噎廢食,不然許多的用語(例如:緣分、紅塵、解脫、覺悟、上帝等詞彙)運用起來就會綁手綁腳。因此,重點不是詞彙的問題,而是詞彙的意義為何。羅爾神父或許看到了這一點,本書的首兩章就探討了「真我」和「假我」的意義:

「真我」和「假我」看起來都像是你自己,所以你會感到混亂。我們可以稱一個為真實的「中心」,另一個則是通俗所說的「自我中心」。

我們可以稱「假我」為「小我」或「自我」,而稱「真我」為「靈魂」。

書中說,真我使你成為「你之所以為你」。若用馬克斯.歐里凡(Max Oliva)在《祈禱自由.愛也自由》書中的描述,則是:「真我是我的一部分,真我真實地相信我是被天主無條件所愛的。真我是天主願意我成為的我;也就是植根於天主的愛中,且在基督內的我。」

或許你已經注意到,我把「靈魂」與「真我」畫上等號,但是它們也有點不一樣。在某個層面上,它們都是我們的內在之中有能力認識真理的那個部分的「你」,兩者可以互換。然而我也必須說「真我」很可能大於「靈魂」,因為它包括了神靈和其具體化身。「靈魂」與「真我」都是神安置於我們內在不朽的鑽石,兩者常是合作無間。

你的假我是你所想的「我」,但你所想的並不等於真相。你的假我是由社會所建構的,那使你能開始你的人生旅程。它是由你的童年、雙親、家庭、鄰居、學校同儕、伴侶、配偶和宗教所構成的一種協議。它是承載「分裂的我」的「容器」。

這讓我們再度想起《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書中所描述的,生命的第一階段的任務是為了創造適當的容器,以及回答生命中最首要也最基本的問題......而人生的第二階段,簡單地說就是要去尋找這個容器注定要承載、傳達的內容。」

羅爾更進一步指出這二個我:有一個「我」必須要尋找,而另一個「我」必須要捨棄、甚至喪失。更確切地說,「所謂假我,指的是當你死亡時會改變、會過去、會死去的那個我,只有你的真我永遠活著」。因此,「假我」必須死去,「真我」必須追尋。但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去尋找並找到那顆真我的不朽鑽石,而是「在我們致力成長的過程中,它會自行展露」。這個死亡是必要的,羅爾神父強調說:「任何不論及假我之死的宗教,都是沒有用的宗教,真正的宗教始於假我的死亡。假我必須死,為了使真我活過來。」並且在《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書中指出人生必須經過「必要的苦難」:「真理在解放你以前,會先讓你痛苦萬分。」

因此羅爾神父指出,邁向真我之旅的引導地圖,就是完整的基督奧秘,亦即「從『因聖神受孕』開始,經歷『神之愛子』身分,被釘在十字架上,直到復活。」這復活的基督「代表每一個真我的最終境界:在那時,你達到了『人神一體』,你由自身向外注視著神,同時也覺知到那是『在你之內的神』在注視(自視)那位『超越你的神』--兩者都是為了這樣的聖善與合一而相互喜悅。」

這樣就是從人生的第一個階段走向人生的第二個階段,從「非此即彼」二元化對立的世界走向「兩者皆是」全然包容的境地。「是一個包含另一個,而不是一個取代另一個」。換句話說,「物質與精神永遠相依;神聖與凡俗永遠相互依存、相互彰顯;無形者永遠取形為亞當(耶穌就是「新亞當」)。」因為,「在所有復活的記載中,基督依然帶著傷痕,也把手、腳和肋膀顯示給他們」。因此,基督的降生→死亡→復活→升天的歷程,這是有關於所有人類和一切萬有:萬物是因著他而受造,而後又回歸於神,進入萬有的根源,「復活的基督是人類終極圓滿的典範」。

最後,就以英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的詩,作為本文的結束:

因著這聖愛的吸引和這召叫的聲音,

我們將繼續探索,永不中斷。

在探索的盡頭,我們回到了出發點;

於是,我們開始認識那地方。

內文試閱

最古老的福音書〈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結束在一個令人失望、卻非常貼近現實的地方:「她們一出來,就從墳墓那裡逃跑了,因為戰慄和恐懼攫住了她們,她們什麼也沒有給人說,因為她們害怕。」在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復活,並且叫她們不要害怕之後,她們反而逃走了,這是多麼奇怪的回應!

然而,就如這些古卷所記述的,這樣的「逃離復活」預言了基督宗教和其他諸多宗教的景況。對此我的解釋是,人類不只傾向於逃離、否認神聖的臨在,也傾向於逃離我們真實的自己--我們的靈魂、我們內在的命運,以及我們真實的身分。所謂的「真我」(True Self)就是知道你是誰、你屬於誰的那個我,只是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沒有察覺到它的存在。你的「假我」(False Self)則是你所想、所認為的那個我,可是「想像」和「以為」並不會成為事實。

我們是為了邁向超越和無限的境界而生的,然而「小我」卻常常阻礙我們,直到我們看破它微不足道的技倆,才能去探尋更深的真理。就如同鑽石的開採,我們必須往深處挖掘才挖得到,但我們似乎挖得心不甘情不願,甚至根本不敢這樣做。

回到〈馬爾谷福音〉的結尾。請注意,即使在前述那段文字的後面還有幾段才結束,但這短短幾段,還是三次提到門徒不相信耶穌復活,耶穌卻「顯現給他們,責斥他們的無信和心硬」。對一個新興宗教而言,這絕不是一個令人振奮、喜悅的結局,最初的門徒也不像我們今天努力要成為的「真信徒」那般。我們只能假設歷史上的事實便是如此,否則他們不會這麼說(也可能他們是想藉此認定:懷疑乃是邁向真實信仰的必要夥伴)。

在耶穌即將復活的那個清晨,那三位婦女在墓前所問的問題,至今也仍然是我們在問的問題:「誰給我們從墳墓門口滾開那塊石頭呢?」誰會協助我們挖掘真我呢?為了找到真我,該做些什麼呢?甚至,我們怎麼知道在小我、生活經驗和社會文化層層堆疊的石塊下,真的隱藏了一顆「不朽的鑽石」呢?

直到今日,一般人在理性辯論上或宗教信仰上,都可以輕易地相信耶穌的肉身能真的「復活」,因為那遠比問自己「我們能真正地改變或復活嗎?」來得容易。然而那樣的做法,卻會使我們脫離成長和探索真我的重要旅程。

在長青哲學傳統中,許多人用不同的方式說了同一件事:當「不善的人」用了正確的方法,那麼正確的方法也會被誤用。相反地,「良善的人」即使用了錯誤的方法,也會知道如何在途中予以修正。就我而言,我寧願與第二種人合作。你得先把「自我」導正,否則就算是看起來良善、道德的行為,也會沾有苛刻、傷人、侵犯的味道。相反地,只要「自我」是正確的,即使犯了錯,也能從錯誤中走出來,獲得正面的結果。

從自己的經驗中,我們便能知道這一點。我們必須要知道在行動、在反省的是誰,是你的「自我」嗎?是神嗎?或者你總是在兩者之間變來變去? 這個問題的答

案,便是所有靈性成熟的基礎。

我們對於事物的「復活」並不熟悉,除了春季時萬物的更新復甦、傷病的身體被治癒復原、發現生活中某樣事物展現了新面貌之外,我們很難感受到「復活」的氣息。我很難過要這麼說,「萬物皆有死滅」的層面倒是緊緊束縛了我們的想像力,恐懼、消極總是令我們心神不安。我們得學習如何尋找無限、積極或美善。看看我們耗費了多少個世紀,試圖以哲學來解答「惡的難題」? 但我認為更令人困惑、難解的是「善的問題」:要如何解釋世上存在的一些毫無理由而不求回報的純淨善意?探究一下這個問題,或許會有更好的結果。

事實上,從某方面來說,復活(接下來我會把它視同於「真我的展現」)對我們建構的世界而言,是一項冒險和威脅。無論何時,真我的展現都會使我們與諸多族群、甚至與我們所屬的宗教社群格格不入,因為他們慣常沉迷、放縱於假我,他們所知道的也只有假我。

無論我們承不承認,對於現狀和往事,我們總是執迷、陷溺其中,即使那會傷害我們也一樣。「復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未來--我敢說,那是一個永恆的未來--然而,那未知的未來卻令人心生恐懼。人們覺得耗費心神在死亡、痛苦和難題上,遠比在喜悅的事上用心還來得容易。我知道自己也是這樣。為了某些不幸的理由,我們總是忽略了喜樂,反而喜歡自認為受害者。

被重新發現的那個澄淨的我,稱之為「真我」,那是所有宗教的穩固基礎和清楚的根本目標。你無法建造任何靈性寓所,除非你先在自己內心尋找某種扎實穩健的根基。尋找的原則便是「心有靈犀一點通」(like know like):你內在的神聖已經知道、愛慕,並在萬有中服侍了神,你所能做的只是躍入其境--我將之稱為「躍入覺察之境」。我也相信,復活的基督便是完整覺察的典型。

在這裡,我所依據的遠古傳承和密契傳統告訴我們,所有人的心中都渴求著神聖的實相,也有著與神相似之處,更有能力去追尋。我們所渴求的,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的本質,這也是為什麼耶穌會說「凡是找的,就必找到」的原因。遠古的傳承最後總是說:「你看不見你所尋覓的,因為你所尋覓的正是尋覓者。」不像我們尋找某個東西那樣,神從來不是我們要去尋找和擁有的客體物件,而是與我們分享最深處自己的那位主體--你內在的那個「我」--通常我們稱之為靈魂,而宗教上稱之為「進駐的神性」。

我相信,基督是奉獻給歷史的真我之原型(archetypal),在此原型中,心物一

如,神人一體,「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這位基督在我們之前進入了新的領域,他進入了加里肋亞(加利利)--那被羅馬帝國和猶太宗教所遺忘的荒僻之地。「的確,你也是他們中的一個,因為你的口音把你露出來了。」或許,如同這些經文所說的,「真我」和整個「基督奧秘」(與組織性的基督宗教不一樣)將會永存於帝國的荒僻之地和宗教的深礦之中。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我在傲慢地大談「個人神性」,因而要迫切地消除對復活的這種說法,並認為這樣說是異端、傲慢、泛神論。然而,福音的精微玄妙遠遠超乎那些。耶穌的生命和他復活的身體已說明了一件事:發現我們的神性基因,乃是人類唯一、完整的終極意義。「真我」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兩者同時皆是,而這兩者的完整,便是全然的恩典。

如此激烈而新穎的說法,啟示了我們最古老、最真實、最深層的「我」,但它仍然具有威脅性。耶穌的復活拒絕受害者的身分,也拒絕用迫害創造出受害者。這是歷史上嶄新的一頁,耶穌的復活對人類歷史而言是永恆而決定性的。他這麼做,都是為了我們。

以下這段優美的文字摘錄自〈他們以復活威嚇了我們〉(They Have Threatened Uswith Resurrection),這是瓜地馬拉詩人茱麗葉.耶絲葵爾(Julia Esquivel)的詩作,此詩傳達了我所要說的:

是那存於我們內在的什麼東西使我們無法安眠,

不停地在我們內在敲打,叫我們無法歇息,

它是印地安寡婦們沉默的熱淚,

它是孩子們失憶而無奈哀傷的眼神......

是什麼東西使我們失眠,他們以復活威嚇了我們!

雖然每個夜晚已因殘殺而精疲力盡,

從一九五四年以來的無盡清單,

而我們仍然活得好好地,

不接受他們的死亡!

因為在這希望的馬拉松長跑中,

總會有別人來釋放我們,

他們有精力抵達超越死亡的終線。

請來參與我們的守夜,

你就會知道什麼才是夢想!

然後活在復活的威脅下,

又是多麼地棒!

在清醒時保有夢想,

在睡眠中維持警醒,

在死亡中擁有生命,

認識我們自己,已是復活!

只有「真我」才能說得如此赤誠。對於由有限自我所主導的「假我」來說,以上詩句也不過是一首詩,寫在便宜的卡片上,易於被遺忘,只是在黑暗中脆弱地試著吹響的哨聲。然而,在其中卻有真我,一種復活的臨在,而且它便是「那存於我們內在、使我們無法安眠的什麼東西」。所以,現在讓我們把石塊推開,清除破瓦殘礫,從中挖掘出自己的真我。你會找到鑽石的。

(以上文章摘自:開場白∕真我,永恆不朽的鑽石)

保守派尋找絕對的真理;自由派尋求可靠的「真實」;夫婦追求「至死分離」的婚姻;信徒尋覓那永遠不叫他們失望的神;科學家探索普遍性的理論。他們都走在同樣的探尋之路上。

我們都在尋找一顆永恆不朽的鑽石--某個絕對可靠、忠誠、真實、可以一直倚賴、令人難忘並且閃耀亮麗的東西。對於這些族群的人,若望(約翰)有封短短的邀請函,他寫道:「這愛的因由,就是那存在我們內,並永遠與我們同在的真理。」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不太知道這一點,所以我們總是如同聖奧斯定在他的《懺悔錄》(Confessions)中所說的:「我,相愛恨晚,如此古老的美,萬古常新,相愛恨晚! 你就在我內,而我卻在外面。」

漸漸地我們就放棄了,甚至連試都不試,不再去尋找這個真理,而撤退到自以為是地認為「只有我是自己的基準」--這是個人主義和自我中心最普遍的問題。我想兩者是一樣的。當我們分裂、撤退到自己之內的那個「我」時,就不可避免地進入(或形成)了「自我」(小我、假我),因為那是我們所熟悉的東西。

一般來說,「自我」採取不參與的立場,所以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是不自覺的,然而它卻時時掌控我們,使我們的「分裂」變得更加嚴重,也讓原本普通的生活模式--包括美好的婚姻、長久的友誼,以及絕大部分的承諾--都變得遙不可及。像這樣撤退到個人的「自我」之中,既是絕對的正確,也是徹底的錯誤。藉著這本書,我希望能指出是什麼使得這兩者同時存在。

深入內在是正確的;否則,我們就會迷失在外,陷入聖奧斯定所說的「鏡子的旋轉廳」。但問題是「哪個內在」?我用來解釋的詞彙是「真我」和「假我」,因為不少人發現,談到這問題時,這兩個用語很有助益。隱退、回歸到「真我」是好的,並且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退回到「假我」太久(更糟糕的是永久居留),那就慘了。「真我」和「假我」看起來都像是你自己,所以你會感到混亂。我們可以稱一個為真實的「中心」,另一個則是通俗所說的「自我中心」--由此就能看出問題的核心所在。

所以,耶穌和許多偉大的靈修導師都清楚地指出:有一個「我」必須要尋找,而另一個必須要捨棄、甚至「喪失」。在這一點上,佛法是不妥協的,也不容許在這關鍵訊息上有所鬆懈,這也是許多人會被這種徹底的正直所吸引的原因。

◎內在的兩個「我」

在遠古的傳統中就有兩個「我」的觀念,雖然不同族群的用語不一樣,但其意義仍然相當一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分辨其中的相異。那些否認宇宙至聖根源(也就是「神」)的人無法命名那個真理,只好訴諸心理學、哲學、民俗文化規範以作為權威。而到目前為止,它們還是很不錯的。

有些「不否認」自己是神的子女、但更愛自稱「相信神」的人,常常鑄造一些變化無常的鐵環要自己穿過去,但只要他們夠誠實,就會承認成功的次數並不多。如此一來,那隨時都在改變的「道德的我」便成了標準,於是我們又失去了絕對的準則。假我寧可贏得不多,也不要讓神贏得眾人--這是我一生在許多不同的地區與教堂服務後,所得到的悲哀結論。總之,這可以用一段被不少宣教師和翻譯者大量使用過的經文來表達:「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

我們會以不同方式來談論「兩個我」的課題。如同蘇格拉底的漫遊法,我們會在這書中來回漫遊。在現今這個比較心理學導向的世代,我們似乎可以找到一些比較恰當的字眼,來清楚表達我們所要尋找的靈魂。我們可以稱「假我」為我們的「小我」或「自我」,而稱「真我」為我們的「靈魂」。

當你越來越清楚你的真我時,你的靈性就已經奠基在它最根本的任務上了,你也已經獲得了最好的諮商輔導。我常常告訴人們:「你剛剛省下了根本不需要花費的一萬元諮商費!」為什麼呢?因為找到了真我,你的內在就有了一個既徹底、同時也超越徹底的絕對基準。這使靈魂奠基於廣大而可靠的基礎上。

現在,我們可以用較客觀的聖經和成熟的傳統等外在權威,來和內在真我的健康權威做個平衡。你的經驗不只是你的經驗,換言之,這是在告訴你「你並不是瘋了」。神徹底地超越我,同時也完完全全地在我之內,依我的觀點,很少宗教能達到這樣精緻的平衡。

找到這種完整性的人,通常都能身心平衡、生命豐盛;相反地,沒有這種完整性的人不是固守舊習,就是為叛逆而叛逆,遇事只會選邊站,毫無智慧可言。想想可憐的伽利略,他在教會的壓力下,否認了地球繞著太陽旋轉,臨死前只能悄聲地說:「它仍然在旋轉!」他明智地知道如何在專橫的制度下存活,而今,他以現代科學之父的身分存在,深受尊崇,當代的教宗們也一致為他平反。我們既是基督奧體,同時也是基督奧體的一部分;我們既是世界的圓心,同時也是世界的圓周,就如神學家聖文德(St.Bonaventure)所說的:「處處皆圓心,無處是圓周。」

外在的靈修信仰傾向於說:「神只有在這裡或那裡。」而真實的內在領悟說:「神到處都在。」肯恩.威爾伯則補充說:「神一直在!」我們白白領受到的,我們也要自由地給出去,如同〈瑪竇福音〉(馬太福音)所說的。

外在的權威告訴我們,我們確實是特殊的(那是開始的唯一道路),成熟的內在權威則容許我們看見每個人都是特別、特殊的。只是這樣的成熟,通常是到人生第二階段才能領略的度量和宏觀,年輕的狂熱者仍然會想:「傑出、獨特是專為我們存在的形容詞。」

我向你們許諾:發現真我,會如同從你背上卸下一百磅的重擔。你不再需要建構、保護,或把自己託付給任何一個理想化的自我形象。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夠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活在真我之中,但那境界卻相當單純,且更加快樂。如此一來,你就有個「地方」隨時可以回去,你終於有了假我以外的選擇。就像雅各伯(雅各)從睡夢中醒過來,與世世代代的密契者為伍。

◎自我認識的線索與證據

我們誰沒問過「我是誰」、「我到底是誰」、「我是什麼」、「是否存在著所謂『我』的本質」這樣的問題?這些問題似乎成了關於自己的極大秘密,無論多麼模糊不清,我們也得去尋找線索。這段尋覓之旅從不停止地吸引著我們,甚至直到我們有了年歲也一樣(如果它對我們不再有魅力,那表示我們的成長確定是終止了)。

任何關於自我認識的講座或課程都會吸引很多人,即使是身心疲憊和只看表面的人也會受到吸引。每當我們告訴孩子關於他們出生的日子,或小時候的種種,或將來會是怎樣的,我們就可以看到充滿驚喜的眼神。你可以試試看,注意孩子們是多麼安靜而專注地聽著自己故事的每個環節。他們以帶著興奮與好奇的眼神注視著你,總是想多聽一點。對他們而言,你給他們的信息似乎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神諭,也是通往目前仍然隱藏著的秘密之門。

對自己的這份好奇,在青少年和青年時期最為強烈。當我們嘗試著穿不同的戲服、扮演不同的角色時,當然渴望獲得賞識和讚美。我們會緊緊捉住這些戲服不放,一件件試它的大小,想著「這一件可能就是我!」。也有一些人,可能永遠脫不掉他們的戲服。

太早或太成功建立起來的「我」,會成為一輩子的問題,它也可能偶爾是好的,但多半是個問題。想想許多年輕的運動家、音樂家和詩人,著迷於自己的身分,被膚淺的成就所蒙蔽,即使成功了,也伴隨著許多不幸福的故事--陷入失落、自我毀滅。如果我們身陷於任何一個「成功」的角色,對於真我的持續好奇就會淡化,我們會容許他人從外面來界定我們,但我們自己不會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會為自己做外在的裝扮,而不再回到內在。我在這書中探索真我,要談的是「第二次的裝扮」,其實,感覺比較像是卸下裝扮。

真我與假我的混亂,比較屬於人生第一階段的幻覺,雖然大部分的人並不覺得自己當時有經歷那樣的問題。7或許要等到年事稍長了,我們才有可能與多瑪斯.牟敦為伍,他寫下了我最喜愛的一段話:「如果我有什麼話要向我同時代的人說,確定是這些話:成為你真正喜歡的你,一個瘋子、醉漢和任何模樣的討厭傢伙都行,但要竭盡可能地避免成功......如果你太著迷於成功,那你就會忘了生活。如果你只學了如何獲取成功,你的人生大概都白費了。」

成功不會是你的真我,它只不過是你早年櫥窗中的服飾,它給了你一些踏上旅程的動力,但它總不會是你真正的目標,只是你對這點毫無自覺。在當時,你只會感覺到它是正確且必須要做的事;沒錯,是如此。但它是短暫的。

記得我聽過這麼一個故事,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對年輕夫婦把他們新生的嬰兒放在嬰兒房裡過夜。他們四歲的兒子說:「我要跟小嬰兒說話。」他們回答:「今天過後,你隨時都可以跟他說話。」孩子卻堅持道:「我現在就要跟他說話。」夫婦既驚訝又好奇,就讓孩子進了嬰兒房,並且把他們的耳朵緊緊地貼在門上,想偷聽兒子要跟小嬰兒說些什麼。接著他們所聽到的,是他們的孩子對嬰兒說:「快,告訴我你從哪裡來?快,告訴我誰創造了你?我已經開始忘了!」那會是真的嗎? 然而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忘了不是嗎?每當耶穌教導我們要像小孩子一樣才能進入天國,這就是他要說的嗎?

大多數靈修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告訴我們同一件事:我們若不是「開始遺忘」,就是「完全忘了」我們是誰,這種失憶似乎是個普遍的問題。宗教唯一的任務就是要告訴和不斷地提醒我們,客觀上我們到底是誰。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信息?許多神職人員為了頒發獎章的小小比賽,把聖體聖事弄成行善的賞報,而錯過了福音的核心。宗教的任務就是要提醒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只是局部的」,我們應該要去認清全部。這本書希望用你不會忘掉的方式提醒你「你知道的」、「你到底是誰」,然後,無論你說或做什麼,都會來自於聖善、深邃、寬廣的空間。真我總有好事可說,假我卻總是胡言亂語,只談自己。

我們可能在某個層次上認識真我嗎?我們能從一開始就知道嗎? 我們內在的某個部分是不是知道(至少有幾分確定)我們真正是誰? 真理隱藏於我們內在嗎? 人生的主要任務,是不是要有意識地發現和成長為我們本該成為的模樣,或是我們模模糊糊地、無意識地知道的模樣?

我相信是的。人生並不是要為自己創造出什麼特別的名望,而是去揭開我們原來已經擁有的實名。許多原住民文化在新生兒誕生時,要尋找一個承襲的象徵,而那就成了孩子的名字。可能這就是相愛之人為彼此所做的,為對方取個甜蜜的小名吧。

我們的真我確實如耶穌所說,是「藏在地裡的寶貝」。它是屬於你自己的那顆不

朽的鑽石。耶穌說我們應該要「高興地去賣掉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因為那鑽石是我們的! 還有什麼更值得我們去變賣一切呢?

(以上文章摘自:第一章∕「真我」是什麼?)

商品訊息簡述:



















不朽的鑽石:假我和真我、復活和轉化的探索之旅





arrow
arrow

    berryn41aj3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