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用寫實來講述都會愛情,就是要讓觀眾感受,就算在大環境或極大的誘惑面前,那浮動的心中到底有沒有潛藏的魔鬼?那個人性本善或本惡的驅使誘因,又到底是什麼?
浪漫愛情加進現實感,讓年輕觀眾找到共鳴
一樣是偶像劇,沒有捨棄普遍愛情劇該有的人物設定,但故事不走成功再複製的模式,它轉了個彎,用同質化的角色來挖出線下的生活寫實,在愛情與人性的掙紮中,反而延伸不少社會議題討論。
故事主要角色都處在愛情與欲望直衝腦門的年紀,但當婚姻、買房的需求出現,現實生活難以閃躲的麵包壓力隨之而來。女主角與現任論及婚嫁男友,以婚姻作為共同目標談愛情,男友的金錢觀彷彿一直大於兩人婚前該有的浪漫。他把務實擺在前頭,唯一的目的就是買房子,負起一個傳統價值觀裡,男人在社會地位中該有的責任。
相對下,女主角也跟隨一起大步邁進,看似平凡又美好,在逐漸要響起的婚禮前奏中,他們無暇回頭照料自己在愛情中應該嘗到的酸甜苦辣。(延伸閱讀:愛會消失嗎?是的,然後呢?)
虛無飄渺的愛情浪漫,或許是觀看愛情動力的催化劑,但多加了人味、現實感,不同國際市場下的年輕人也有了共鳴。尤其戲劇本質加深了觀眾進入作品核心的意願,討論度往上提升,框架甩開舊套路,所產生的新鮮感與議題操作,讓愛情都會故事在臺劇市場中仍是大有可為。
當愛情被某種價值觀所支配,要不要相信永恆?
實質進入故事軸,當為觀眾帶來的不再只是單純娛樂的調劑,那麼把觀眾帶入其中,化身角色的他或她其實就相對重要。當愛情變脆弱了,那麼妳有可能為了如同劇中男主角坦率、直接、夠狠,又彷彿才是愛情啟蒙導師的男人,捨棄身邊已穩定的愛情嗎?當愛情難以為繼,最終得回到麵包控制的世界中,難道可以把該有的天真浪漫喚回到內心?
《我們不能是朋友》所拋出的問號,就是要觀眾去反饋自己的愛情,當選擇權可以握在自己手中,眼前出現的不是可以帶著你人生按步驟規劃的白馬王子,而是劉以豪這個蜜甜入口的男主角時,那誘惑中一一點破愛情中不可滅的神話,就看自己要不要放手一搏。尤其這個富有支配者感的男主角,擺明是要讓女主角一點一滴去嘗試欲望中的冒險,那麼迴避世俗眼光可能產生的批判時,相對對自己就是一種擺明的衝突。(延伸閱讀:作家陳雪:出軌之後,我重新學習愛)
面對赤裸的複雜心境,苦澀酸甜才是人生
觀眾對女主角產生投射,反而覺得愛情不該墨守道德的框架,在未婚之前,其實都有自由的決定權。男主角擁有機密算計的心思,對於工作和愛情都是如此,但女主角參不透所產生的心悸顫動,可能才是愛情的本衷。她想要婚姻與愛情都能並駕齊驅,卻忘了算計其中的平衡點,當汲汲營營地為了解決眼前被認定婚姻路上的瓶頸,而少了自己也有發牌權利的認知時,可能最終是輸掉全局。
導演馮凱說,「這就是現實的赤裸。」拍攝出不少臺灣味的人情故事,去年也跨海到大陸市場拍攝由邱澤、李立群主演,點擊率破8億的夯劇《幸福一家人》,深刻遊走小人物情懷的他,對於愛情都會劇的衝突與情欲,一點也不想保守或溫馨美好。他把生活要面對的苦澀酸甜都帶進了故事中,認為堅持所愛或忠於自我,都是人生不可避的選擇。
將都會愛情拉回臺劇市場,讓國際平臺買單
故事力,一直是驅動臺劇與國際戲劇內容接軌的主要原因。八大認為,如今影視產業若要更走入國際市場,除了自產條件要嚴守把關,與國際平臺合作共製更是目標之一。而長期用戲劇外銷模式來培養互信默契,也是為臺劇加分的要素。(延伸閱讀:臺劇輸出的最佳助攻 公視如何把《與惡》、《孩子》推向國際?)
《我們不能是朋友》團隊恰好對於戲劇能延展的人性議題有了共識,也就重新把都會愛情類型的重要性拉回臺劇市場,讓國際平臺買單。尤其角色的性格感染力十足,加上高顏值的卡司陣容,當真正往下看故事時,內容出來了,觀眾關註的焦點就更為顯見。
環節各處的平衡,在國際市場得到支持,也說明了偶像劇其實是可以回到以往的光榮,再樹立不一樣的水平。下一部若還要繼續驅動不一樣的都會愛情故事,市場需求的活水仍不會斷源。
【延伸閱讀】
• 兩場神祕盲測,把《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11天推上年度最賣座國片
• 在印尼打敗Netflix,竟然是來自臺灣的Catchplay
• 2018年,你漏追的各國好劇
• 臺劇,其實早就很好看了!
留言列表